中国最早的日蚀纪录是《尚书》〈胤征〉篇所记的仲康日蚀。虽然胤征篇被视为后人伪造的伪经,但仲康日蚀却在其他不同文献都分别提到,包括《左传》(昭公十七年)和《史记》〈夏本纪〉均有记载。所以〈胤征〉篇也许文字可疑,但所记录的事,可能确实有可靠的来源。
预测日蚀是个艰难的挑战,远在甲骨文时代,商朝人就已经在卜辞中执行过预测任务,只不过因为缺乏正确的太阳系行星模型,准确率很低。
卜辞曾经记录一次对乙巳日蚀完整的预测,从壬子日开始卜问,两天后是否有日蚀?中间经过乙丑、癸酉、庚辰、辛巳诸日,12次不厌其烦地卜问,直到第54日的乙巳日,我们终于看到史官纪载了日有蚀,夕告于上甲,九牛的验词,意思是:“乙巳日,日蚀出现了,当晚我们就杀了九条牛,把这件事祭告祖神上甲”。
乙巳日蚀是甲骨卜辞中唯一一次确证可考的日蚀,因此现代天文学家纷纷用当代天文工具,回推这乙巳日究竟是哪一天。根据公元前1000至1500年的起讫断限,且安阳地区可见等众多条件,最后定年这一次日蚀相当于公元前1161年的10月31日。
从这批卜辞纪录里,我们还可推估商人的天文水准。由于第一次估测和真实发生时间差距达52天,落差很大,所以商人的预测水准当然很不精确,但我们至少可以说,商人已经知道日蚀是可以预测的,而且知道要在这个时段开始预测,显然对日蚀周期已经有某种程度的掌握。
展开全文
此外,这12次长达54天的预测,中间还包含有非朔日的预测,因此可以判断商人应该还不知道日蚀一定要在朔日才会发生,当然更不知道日蚀的原理是月掩日的缘故。
但这中间商人有两次不同地区的预测,一次是问,日蚀会在西边出现吗?(日蚀在西?)一次则是到王都东南方的协地卜问。这显示商人也知道,日蚀不是全地域的现象,而是会在不同地区出现不同观测结果的。
日蚀在朔、月蚀在望的常识
现在我们知道日蚀发生的原因,是月球公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,刚好遮住阳光,才出现日蚀现象。因此日蚀必然在朔日(而月蚀必然在望日)。那么古人什么时候才知道这件事的呢?
战国时代卫国的天文学家石申夫是目前所知,提出月球遮日而产生日蚀理论的第一人。根据唐朝《开元占经》所引石申夫的理论,日月……过其度,其冲,日月以晦食。这意思就是:月晦的朔日才会有日蚀。
到西汉,这个理论已经成为知识圈的主流,西汉刘向的《五经通义》就说:日食者,月往蔽之。
到宋朝,这个理论就差不多成为定论了。只不过这个定论还没有现代太阳系行星体系做依据,因此日蚀的预测还是很不可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