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手机的时候发现广告里那些国际模特明星,十个有九个都是白皮肤、高鼻梁、直头发?有个美国姑娘在北京逛街时就懵了,满大街的海报人脸都是白的,可现实中大家明明都是暖黄皮。
她逮着中国朋友问:“你们这是不是搞肤色歧视?”朋友赶紧解释:“可别上纲上线!就是觉着白点好看呗!”这话像根针,轻轻戳破了全球审美这层窗户纸。有人就觉得白人比黑人好看?是真觉得美,还是与种族歧视有关?
天生不同,但美丑谁说了算?
黑人和白人长得确实不一样,黑人常见深色皮肤、小卷毛、宽鼻头,白人则多是浅皮色、直头发、窄鼻梁。这些差别可是大自然的生存智慧,黑皮肤在非洲大太阳底下是天然防晒霜(防紫外线破坏叶酸),白皮肤在欧洲阴雨天里能多造点维生素D。
Fitzpatrick皮肤分类法把皮肤划成六档,从“一晒就红永不黑”的Ⅰ型到“咋晒不黑煤球色”的Ⅵ型。这套东西是皮肤科大夫拿来预测晒伤风险的,压根没提哪档更漂亮,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和雨林里的芭蕉叶,各有各的活法,皮肤颜色本来就是人类闯荡四海的生存技能包。
展开全文
谁在给审美“带节奏”?
既然皮肤差异是自然规律,“白人更好看”这念头咋冒出来的呢?欧洲人从明朝那会儿就在亚洲建据点,到清朝晚期直接当起土皇帝。
他们把殖民地风情包装成“东方浪漫”,法国研究老电影的学者德罗认为,1927年小说《黄与白》、流行歌《东京小妞》里,亚洲女人全被描画成温顺神秘的瓷娃娃,细长眼、扁平脸成了固定标签。这副有色眼镜戴了上百年,到现在时尚圈选模特还受影响。
全球时尚杂志电视台多半捏在欧美人手里。黑人女性在广告里要么查无此人,要么被贴个“狂野粗俗”的标签。更憋屈的是好不容易上个封面,还得按西方标准“装修”自己。
老辈子人都明白,皮肤白净等于不用下地干活。2024年消费报告显示,现在人还是偷偷把“白皮肤”和“有钱有闲”画等号。当白皮肤成了阶层通行证,“好看”这词儿自然就被绑架了。
有人嘴硬:“喜欢白人是刻在基因里的!”儿童心理学实验却打脸了。研究发现婴儿确实爱盯大人觉得好看的脸,但让他们看不同种族照片时,明显更稀罕自己族群的样貌。说白了,所谓“共同审美”不过是“看自己人更顺眼”的放大版。
在白人审美霸凌下,黑人天天面临选择题:拉直头发漂白皮肤?可能升职加薪但半夜照镜子想哭;保持天然卷和巧克力肤?找工作租房可能吃闭门羹。这哪是自由选择?分明是拿灵魂换饭票。
审美枷锁是殖民时代打上的死扣,到今天还没全解开。可当咱们看透“白皮肤优越”是场百年骗局,牢笼就开始松动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